2025年 5月 23日 下午11:42
spot_img

魏建军:为了行业健康发展,挨骂也值


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科技要为用户解决问题,不是拿到这来标榜什么。”在5月22日的新浪财经访谈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如既往地“敢说”。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上,魏建军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他不仅是长城汽车的掌舵者,更是中国自主品牌从边缘走向核心的缩影。不过,他既非新势力创始人般热衷于“颠覆传统”,也不像部分企业家沉迷于资本市场的估值游戏,只是每一次公开讲话,都风格鲜明——直接、务实、不回避问题,并且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对行业的深刻洞察。

当同行竞相加入“以价换量”的狂欢时,魏建军却公开表态:“长城汽车追求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这种近乎“不合时宜”的清醒,源于他对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汽车不是快消品,而是关乎用户生命安全、需要数十年技术沉淀的精密工业品,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任何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的“参数竞赛”都是对行业和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价格战狂欢下的消费者困局

中国汽车市场正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内卷式竞争”。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从A级车到豪华SUV,“降价10万”“零首付购车”的标语充斥各大展厅。表面看,消费者似乎成为这场狂欢的最大受益者;但深究背后,价格战的每一分让利,最终都以牺牲产品质量、透支用户信任为代价。

“有些产品从二十二三万降到十二三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10万还能保证质量?”魏建军的这一反问,直指行业恶性价格战对消费者权益的潜在损害——当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击穿成本底线时,消费者权益已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低价车并不意味着高性价比,部分品牌在激进促销后,因售后服务缩水、返修成本激增而引发用户投诉增长。尤其在整车售价快速调整后,已购用户所持车型的保值率大幅下探,‘新车当二手卖’现象普遍。“三四千家在卖0公里二手车,造假粉饰销量。”魏建军直言。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上游供应商被压价至亏损边缘,下游经销商为消化库存,将展车翻新后以新车名义出售,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购入“零公里二手车”。 快速且频繁地价格调整,也在对二手车市场形成连锁冲击。2024年开始,部分二手车平台反馈,整体交易量显著下降,结构化程度提高,原有保值体系受损,用户换车成本陡增。二手车商因定价无法预期、回收价倒挂,大量退场。据预测,2025年或将有8-12万家小型二手车商退出市场,行业流通生态面临重构。

这些乱象的背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车企陷入“越降价越亏损”的恶性循环,消费者则被迫承担质量缩水、售后无门的风险。

不玩价格战,只拼安全线

“把车做好,良心上才能过得去,这是我分内的事儿。”访谈中魏建军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长城汽车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在魏建军看来,汽车品质不仅关乎企业声誉,更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生命安全,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底线。

2024年,长城汽车做出一项颠覆性举措——公开Hi4混动技术白皮书。这份长达200页的文档,不仅详细披露热效率提升路径、能量管理算法等核心技术细节,甚至公开了与竞品技术的对比测试数据。此举打破行业“技术黑箱”,让消费者清晰认知“一分钱一分货”的真正含义。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长城将这一举措常态化:从三电系统质保政策到车身防腐工艺,所有关键指标均以可视化报告形式向用户公开。魏建军的逻辑很简单: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的钱究竟花在哪里。

当行业为降价减配时,长城汽车反向加码品控投入。位于保定的多角度碰撞试验室内,工程师每天都在以120km/h的高速牵引车辆,完成50公里对碰、64公里小重叠碰撞等极端测试,甚至模拟车辆被撞后螺旋翻滚、边坡坠落的极限场景。试验室配备34个单价超千万的精密假人,其中2个全球最先进的Thor假人可精确采集碰撞中人体各部位的力学数据,为安全优化提供毫米级参考。

新能源专区则上演更严苛的“安全大考”:电池包需通过30项专项测试,包括85℃高温高压水枪喷射、10MPa碎石冲击、底部球击等组合测试,确保电芯在碰撞中“零受力”;热失控实验中,单电芯被触发后,相邻电芯因纳米绝热材料阻隔仍能保持稳定,实现“不起火、不爆炸”。这种近乎偏执的验证标准,正是长城汽车对产品安全的诠释。

然而,产品品质的卓越表现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支撑。当前行业环境下,与产品研发端的持续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销商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在终端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经销商体系的生存压力不断上升。长期压库、库存滞销、返利递延等情况普遍存在,已引发部分终端门店主动退网或经营收缩。一些地区的售后保障与服务能力下滑,用户反馈等待周期延长、故障处理难度加大,体现出渠道端成本压力正向消费端传导。

魏建军特别强调说:“我们不压榨供应商,跟经销商有健康的合作,我们的员工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要这个行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我觉得挨两句骂也值。”

在行业普遍通过压榨供应链降低成本的大环境下,长城汽车坚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零部件质量可靠。这种全产业链的质量管控思维,使得长城汽车的产品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形成了明显的品牌溢价。

用研发投入对抗内卷陷阱

技术研发是长城“反内卷”策略的另一支柱。

在坚守品质底线、拒绝恶性竞争的同时,长城汽车深知,唯有通过持续地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构建起对抗行业乱象的护城河。这种技术研发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始终围绕用户真实需求展开的系统性工程。

长城汽车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堪称“过度”。2024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达104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5.2%,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大关。这一数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魏建军坚持认为:“研发预算不设限,不以预算上限为约束,而是以‘技术成果转化率’为核心指标。”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长城汽车建立了全球化研发布局,在国内形成“京津冀、长三角”两核多点的研发网络,在德国、印度等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起一支包含欧美、日韩外籍专家在内的万人研发团队。

技术创新成果斐然。截至2023年,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达6888件,专利授权量4665件,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营车企集团第一。在新能源领域,专利公开量1838件;在智能化领域,专利公开量1131件,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4.0T V8发动机,这一基于泛内燃机战略的重大突破,为中国品牌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魏建军更看重的是这些技术如何转化为用户价值。以长城汽车的森林生态体系为例,这套以整车为核心,全面布局能源、智能化相关技术的生态系统,实现了“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的全价值链布局。在能源路线上,长城汽车坚持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用户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魏建军特别强调小型电动车的城市适用性:“电动车应转向小型化城市用车,我们的小型电动车有很多机会走向全球。”

在智能化领域,与其他品牌追求“无人驾驶”的激进路线不同,长城汽车更强调“人机共驾”的安全理念。魏建军指出:“我们宁可上得慢一点,也要真正打通底层架构,用一套算法贯穿所有场景,防止出现‘两个大脑开车’。”

具体到产品层面,长城的技术创新始终围绕解决用户痛点展开。比如Hi4混动技术,通过创新的动力架构,既满足了城市工况下的低油耗需求,又保证了长途驾驶时的动力性能;Coffee Pilot智能驾驶系统,则专注于提升雨天、夜间等复杂场景下的行车安全,而非一味追求炫酷的自动驾驶功能。

这种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研发战略,让长城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当其他车企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时,长城却凭借技术实力实现了产品溢价。更重要的是,这种研发理念正在重塑行业的技术创新范式。长城汽车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成果转化,证明了中国汽车企业完全可以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而不必依赖价格战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电动车健康发展,不能被资本过度裹胁,任何的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在新能源车投资热潮中,魏建军的这一表态显得尤为清醒。作为行业少数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的企业家,魏建军深知违背产业规律的资本狂欢最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在充斥着概念炒作、营销泡沫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魏建军和长城汽车选择了一条看似“笨拙”却最可持续的道路——把用户价值放在财务报表之前。这种选择短期内或许会失去一些话题性,但长期看正在构筑真正的竞争壁垒。

当行业终于从“资本狂欢”步入“用户觉醒”阶段时,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没有真实用户体验支撑的销量增长,终将是沙上筑塔。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