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GDP率先突破5万亿大关。
与此同时必须要指出的是,和北深广其他几个一线城市相比,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也是最为突出的。
2023年老年人口数快要是深圳的12倍,比重也达到了接近4.7倍。
据民政局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还在加速“变老”,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更老。
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超过577万,比一些中小城市的全部人口规模还要多,占到上海总人口的37.6%,也就是俗称的“三人行必有一老”。
深挖下去,我们发现上海的老龄化数据,还有更多让人意想不到。
一、先来感受下,上海到底有多少老年人
多年的发展积累下,上海成长为一个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巨型城市,也慢慢成了一个巨型老年人之城。
第一,先从户籍人口数据出发,看看一共有多少老年人。
从2017年到2024年,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一共增加了接近9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人。
在2018年正式超过500万人,此后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
可能大家对这个数据的感知还不是太明显。
和老龄化相对应的是出生率,将这几年新生儿的出生数据结合在一起,就能感受到上海当下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多么严峻了。
毫不夸张地说,2023年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新生儿的58倍了。
第二,结合2007年到2024年的数据,可以看到17年来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60岁及以上的上海老年人,占比从20.8%一路攀升到了37.6%。与之相对应的,是18到34岁、35到59岁两个年龄段人群占比一路下滑。前者从2007年的24.2%降低到了2023年的14.2%,后者也从44.1%萎缩到了35.5%
第三,不光要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还要看到更为年迈的老人情况。毕竟以前长寿老人的数量并不多,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均寿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老人都能活到80岁以上。
自21世纪初,上海户籍人口预期寿命迈入80岁大关,一直是我国预期寿命最高的城市,2021年更是达到最高的84.1岁。
将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再进一步细分,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近十几年来快速增长的其实是65~7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比重从11.7%持续上涨到了23.8%,直接翻了一倍还多。
到2024年年末,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达到86万人。
这个总数是全国最高,也占到全市户籍总人口的5.6%,每1000个上海人就有5个人的年龄在80岁以上,而深圳8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仅在5万人左右。
走在上海街头碰到一个80岁老人的概率,差不多是深圳的17倍还多,对比强烈。
第四,甚至是百岁老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2000年在上海还只有不足300人。
20年后的2020年,这个数字就已经提高到了3200多人,同比增长了近12倍。
特别是浦东、徐汇和黄浦这三个区的百岁老人最多。
最后,除了人口数据之外,大家还比较关心的就是养老金问题了。
单纯从人数上看,上海离退休职工人数增加的不算多。
2010年的352万人到2023年的543万人,13年时间多了不到200万人。
养老金的支出金额方面,2010年还只有783亿元,2023年就达到了3464亿元。
看似涨幅惊人,14年里足足增长了442%。
但这些年来,全国GDP也同比增长了308%,养老金的增长算起来并不是很突出。
具体到每个人能拿到的养老金数额,2021年到2023年,上海平均养老金从每月的4668元上涨到了5039元,在全国31省市中稳居第二,仅次于北京。
之所以上海的养老金可以稳步增长,主要因为采用了“定额+挂钩+倾斜”三种手段结合的总方案。
像2021年到2024年都是定额调整,前两年分别给每人每月增加了70和60元,2023、2024两年都是61元,今年继续沿用这样的调整机制,增加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在这样连年上涨的势头下,不少上海退休老人每月到手的养老金,都超过了打工族的工资。
二、具体到各区,又是哪里老龄化最严重
先来人数方面,2024年底,浦东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14万人,就比隔壁昆山市的户籍总人口少了11万人。
抛开“老大哥”浦东不谈,宝山、闵行、杨浦三个区也都超过了40万,排在最后五位的是四大新城、金山还有人口较少的长宁区。
再来看比重方面,2024年底多个核心城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40%。最为严重的虹口达到45.2%,黄浦紧随其后也有44%,普陀和静安也都纷纷超过了42%,甚至连远在郊区的崇明都达到了43.9%。
浦东、闵行和松江的老龄人口比重则比较低,呈现出户籍人口年轻化的特征。
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前三位的,依次是崇明、金山和奉贤。各自比2023年增加了1.4%、1.3%还有0.8%。
说实话,大家对虹口的老龄化情况早就见怪不怪了。只要工作日的下午去虹口街头走走,就能看到街上绝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也因此整个区的各项设施配套更加适老化了,少了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商业配套,而是多了不少社区食堂和服务中心。
近十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更新等,虹口的人口流失严重。2010到2020年的人口增速为-11.14%,位列全市第一。
这多少有些无奈和感慨,接下来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虹口打拼,还需要经受多方考验。
不过,大家可能会对崇明排名如此靠前感到奇怪,不仅老龄人口总数多、占比高,而且比重还在快速增加。再结合年轻人口的数据来看,2023年崇明17岁及以下的户籍人口占比也只有6.8%,远低于闵行和松江的14%+。
老人多、年轻人少,这种现象同时存在其实并不难理解。
主要因为这里多年来产业发展有限,没有吸引到足够的人口流入,加之本地土著又在不断变老,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独特的人口年龄结构。
除了崇明这样的发达城市郊区之外,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很多中西部的中小城市。
三、压力背后,也要看到问题正在被解决
当然,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个重要课题。我们也不能只看到压力,更要看到上海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首先是一直在探索如何“大城养老”。
早在2005年,上海就提出了“9073”的总体养老服务格局:90%为居家养老,7%为社区养老,3%为机构养老,此后成为了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参照目标。
截止去年年底,全市一共建成了693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总数达到17万张,并有405家长者食堂、529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19家日间照护机构,以及2406个助餐服务场所。
“适老化改造”也是民生服务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几年上海的改造小到扶手、换鞋凳、小夜灯,大到整个厨房、卫生间的整体改造,可以在随申办上自己办理或者申请代办。为的都是让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更舒适、更安全。
此外,上海还在探索建设智慧养老院,目前已经有70多家,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100家的目标。
最后再来谈谈当下流行的“银发经济”。
得益于丰厚的养老金,上海老年人多了几分有钱有闲到处消费的底气。
除去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开支,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文娱、时尚、保健、电子产品也很舍得出手。
老年生活越来越科技化,非常注重生活质量。
针对这些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上海也针对性地助推相关产业成长壮大。
比如邀请一些有情怀的歌手来开演唱会,老年大学增设多门课程,建立了多个专门的养老社区,还有打造“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列车等等。
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能形成需求和供给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对上海来说,今年之后将进入高龄老人快速增长期,还需要多方发力,以应对今后高龄化社会将要面临的重重问题。
老龄化也不单单是上海一个城市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整个社会不可逆的大趋势。
毕竟养老事业一端是产业,另一端则是民生。
如果一座城市老年人很少,其实它的发展也是失衡的。
如何打造一个老年人友好型社会,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享、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既是为现在的老年人,也是为我们所有人。
这样的城市发展才是真正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