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重组新规出炉,引爆市场对重组概念股的想象空间。5月19日早盘,光智科技(300489.SZ)、综艺股份(600770.SH)、滨海能源(000695.SZ)、电投能源(002128.SZ)等10余股批量涨停。
由于光智科技有着“蛇吞象”、“并购第一弹”等标签加身,更是成为今日市场核心关注点。截至收盘,光智科技股价报53.42元,总市值飙升至73.54亿元。在新规催化下,不少人投资者开始对光智科技重组落地有了乐观的预期。
但笔者仔细梳理新规内容发现,新规更多是推动并购环境的优化,诸多条款对推动光智科技重组没有实质性影响。其推动公司重组落地的因素,仍取决于交易架构的合理性、估值的公允性、利益输送的防范等关键点。
当前,距离公司筹划并购案已经过去半年时间,交易案迟迟未获得新进展。而标的公司估值与业绩背离、巨额关联交易引质疑等核心争议未消除,其股价暴涨背后暗藏重组失败的风险便值得加倍警惕。
新规引重组落地猜想,但实质性影响有限
2024年9月30日,光智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方式的收购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先导电科”)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该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彼时,光智科技抛出该交易案时,便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一方面,该交易具备显著的“蛇吞象”特征。光智科技停牌前市值仅31亿元,但标的公司是一家收购估值210亿、每年净利润超4亿的“独角兽”。
另一方面,两家公司的实控人均为朱世会,构成关联交易且金额巨大。该交易案同行还是“并购六条”新规后首份并购案,被市场成为“并购第一弹”。
得益于此,在公司复牌后,其股价一路暴涨,一个多月内股价累计涨幅超500%。不过由于重组方案迟迟没有进展,公司股价也一路下跌至腰斩。此番新规的出台,再次激起市场对光智科技重组落地的乐观预期。
但笔者仔细研究新规内容发现,新规条款对于推动光智科技重组落地的作用较为有限。此次新规内容大致可以归为分期支付、监管包容提升、简易审核通道、完善锁定规则和提升资金参与度五大维度。
具体来看,由于光智科技的并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且公司市值未超过100亿,不适用简易重组审核程序。公司的重组方案依旧要经过监管机构的层层审核。
此外,尽管新规在分期支付、监管包容度、提升资金参与度等维度进行调整,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光智科技的支付压力,提高私募参与募资配套资金的定增积极性,但仍然未触及交易的核心结构。
目前,推动光智科技重组顺利落地的核心问题,仍取决于交易架构的合理性、估值的公允性、利益输送的防范。于光智科技而言,新规更多是政策环境的优化,而非直接推动交易的关键变量。
涨停之下核心争议犹存,重组失败风险需警惕
某种程度光智科技股价涨停,更多反映市场对并购重组整体政策再次松绑的乐观预期。而光智科技此次收购交易的核心争议仍未消除。
一来先导电科出现高估值与业绩下滑的背离。据公开资料,先导电科2022年B轮融资估值约140亿元,2024年胡润独角兽榜估值飙升至210亿元,两年涨幅50%。
然而其业绩增速已显疲态。据公开数据,2021年先导电科净利润率高达46%,净资产收益率32%,但此后便开始走下坡路。2022年净利润率降为21.3%,2023年再降至14.2%,2024年上半年为16.4%。业绩增速显疲态,公司估值却居高不下。
高估值也为此次交易带来“左右互博”的难题。《起底光智科技“蛇吞象”重组:左右互搏、估值冲突与增长迷雾》文章中指出,在保证满足上市条件下(即社会公众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少于10%),按照预案确定的每股16.2元发行价,即便极限顶格发行6.3亿股,相应对价也不过约102亿人民币。加之定增需占据部分新发股票额度,意味着其交易对价可能会更低,进而可能会导致战投意见不一,为交易落地平添不确定的色彩。
二来光智科技与先导电科均为实控人朱世会控制的企业,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增强市场对利益输送的担忧。历史上,朱世会曾于2021年被曝通过关联企业占用光智科技(原中飞股份)资金8.31亿元,虽已归还,但留下信任隐患。巨额的关联交易也将很大程度增加监管审核难度。
当前来看,距离公司首次发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已经过去近半年时间,公司的重组草案迟迟未出炉。有不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询问重组进展时,公司也永远只是“次交易涉及的尽职调查、审计和评估等相关工作尚未完成,交易细节尚需进一步沟通商讨”的程序化回复。
眼下,重组交易核心争议仍然存在,公司股价涨停的情绪性意味更明显。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暴涨过后可能重组失败的风险,要尤为警惕。(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周健,编辑 | 曹晟源)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