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5月 28日 上午5:58
spot_img

黄金:你不知道的10个冷知识


一 、上世纪70年代至今,美元相对黄金贬值99%

这实际上反映了法币体系的内在逻辑。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对黄金的价值大幅贬值。

以1971年35美元/盎司为基准,2025年4月黄金价格一度超过3450美元/盎司,美元相对黄金贬值超99%。

各国货币失去了黄金锚定,通胀成为了政府征收的“隐形税”。

这背后的逻辑,也是比特币的金融学“第一性原理”之一。

二、黄金不产生现金流,长周期没跑赢美国股市

虽然黄金把美元秒成渣,但是,以1900年为基准,黄金的真实购买力基本维持不变;

而股市(如标普500)的真实回报率年化约7%。

从1801年至2014年,黄金涨到3倍,(美国)股票涨到100万倍。

这个对比揭示了黄金作为“价值储存”而非“增值工具”的本质。

但是过去数十年,黄金回报不错。参见下图。


  • 1971年至2025年,黄金年化回报8.2%,标普500为7.8%,纳指为10.6%。

  • 2005年底至2025年初,国际金价从每盎司500美元上涨至3350美元左右,年化回报率约为9.7%,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年均涨幅为9.82%

  • 近5年,黄金年化收益率高达16.2%,标普500约为12.3%,纳指为15.85%。

不过,从更长周期(如百年尺度)来看,黄金的年化实际回报率仍低于美股,但在过去20年、尤其是危机和通胀周期中,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表现极为突出。

简单概括近几十年,黄金的确没有现金流,但货币贬值太狠。而科技是另外一种炼金术。

三、中央银行的黄金博弈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约为3.5万吨,其中美国占比最高(约8133吨)

有趣的是,德国花了7年时间才从美联储运回其300吨黄金储备,这背后的地缘政治含义值得深思。

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黄金储备量庞大,且黄金在外汇储备中占比极高,均超过70%,显示出其对黄金作为战略储备资产的高度重视。

乌兹别克斯坦、葡萄牙等国的黄金占比甚至超过75%,在全球居前。

中国的黄金储备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占外汇储备比例仅为6.5%,仍有提升空间。

新兴市场国家(如波兰、土耳其、约旦等)近年来持续增持黄金,黄金在其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逐步提升。

四、黄金的稀缺性

目前人类历史上开采出来的全部黄金大约为17万~25万吨,如果全部熔成一个立方体,边长只有22-23米左右,远没有想象中多。

如果把所有黄金分给全球每个人,每人分到的还不到一枚戒指的重量。

在19世纪之前,人类几千年总共开采的黄金不到1万吨,而19世纪后半叶50年内的产量超过此前5000年的总和。

地球绝大部分黄金其实深藏在地核中,地壳中可开采的黄金只是极小一部分。

五、黄金来自星辰死亡

地球上的每一粒黄金都诞生于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碰撞。

当大质量恒星生命终结时,极端的温度和压力才能合成比铁更重的元素。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佩戴的每件金饰都承载着宇宙的历史。

地球上大部分可开采的黄金其实来自于陨石。

地球形成初期,黄金等重金属大多沉入地核,今天地壳中的黄金主要是约39亿年前一场巨大“陨星雨”带来的。


六、黄金来是大自然的区块链

黄金是极少数在自然界中以单质(金属块或颗粒)存在的金属之一,这也是人类很早就能直接利用黄金的原因。

黄金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会被空气、水或大多数化学物质氧化和腐蚀,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前的黄金制品至今依然光亮如新。

黄金的延展性极强,1克黄金可以拉成2000米长的细丝,或者锤成0.0001毫米厚的金箔。

黄金的密度极大,19.3克/立方厘米。一个直径46毫米的纯金球重达1公斤。

黄金的熔点高达1064.43°C,“真金不怕火炼”正是源于黄金高熔点和化学稳定性。

由于黄金的化学稳定性,几乎所有被开采出来的黄金至今仍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无论是作为珠宝、金条、电子元件还是艺术品。

概括而言,黄金具有某种对抗岁月蹉跎、对抗熵增的“天性”。

七、黄金的主要用途

黄金用途结构(2024年)如下:

宇航员头盔的面罩上会镀一层薄薄的黄金,这层黄金可以有效反射太阳辐射,保护宇航员的眼睛和面部免受强烈太阳光和有害射线的伤害。

由于黄金优良的导电性和抗腐蚀性,它被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设备中,如手机、电脑和航空航天设备的电路板接点和连接器。

一部普通iPhone中大约含有0.034克黄金。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多家电子回收企业的公开数据都显示,一吨废旧智能手机(约7000部)可以回收约300-350克黄金——这个数据高于金矿。

一般需要25到33部智能手机,能累计出1克黄金。

黄金可以吃,但不能被消化。


八、人类的黄金崇拜

平均每个成年人体内含有约0.2毫克的黄金,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虽然数量微小,但从概率角度思考,这意味着黄金在生物系统中并非完全“异物”。

人类对黄金的偏好可能有进化基础。黄金的颜色类似成熟果实和阳光,触发了我们大脑中的奖励机制。这种“审美偏见”在投资决策中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

黄金几乎永不腐朽,象征着人类对永恒的渴望。但每个人拥有黄金的时间却极其有限。这种矛盾反映了人类对抗时间流逝的徒劳努力。

九、黄金价值的社会建构

黄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共识的产物。

在某些历史时期和地区,盐、贝壳或石头也曾扮演类似角色。

这提醒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

黄金不仅是财富象征,更在乱世被视为“保命钱”。“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反映了黄金在危机时刻的避险属性。

图:标准普尔500指数/黄金的比率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市场策略师Aaron Hussein表示,黄金的长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

a、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风险调整值来看,黄金表现较差,落后于股票、房地产和林地,回报率与债券相似,但波动性是债券的三倍。

b、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黄金是表现最好的资产类别之一,超过了股票、债券以及房地产和林地等其他实物资产。

但是,还是那句话,单方向的、短期的预测,可能都会非常危险。


十、黄金和数字货币

随着数字货币发展,黄金的货币属性正在被重新定义。年轻一代更愿意持有比特币而非黄金,这种偏好转移值得长期关注。

比特币市值约为2万亿美元以上,黄金市值约为20万亿美元以上。

黄金是物理稀缺的极致体现——来自星辰死亡,总量有限,永不腐朽。

而比特币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造的数字稀缺——通过密码学和共识机制,在虚拟世界中复制了稀缺性。

从概率论角度,比特币的供应曲线是确定性的,而黄金的供应则充满不确定性(新矿发现、技术突破等)

50岁以上的人群普遍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黄金的物理属性给予他们安全感。25-40岁群体更容易接受比特币。

黄金代表了物质主义的财富观——价值必须有物理载体,必须可触摸、可感知。

比特币代表了信息主义的财富观——价值可以纯粹由信息构成,由数学和密码学保证。

黄金很贪婪,比特币更贪婪。

黄金均值高(不管是持有的分布,还是共识的一致),比特币方差大。

比特币是新经济对老钱的各种“掠夺”中的一种。

以上分歧反映了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根本转型:从原子经济向比特经济的过渡。

未来的财富形式会是什么样?

从贝壳到黄金,从黄金到法币,从法币到数字货币——人类货币史是一部抽象化进程

黄金可能是物理货币的终点,比特币则可能是数字货币的起点。

问题在于:这种进化是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

“不确定的世界”会不会让人们重新回到对物理资产的依赖?

数字文明与物理世界的博弈,最终可能会在某种混合形态中找到平衡。

最后:以上所有讨论,都揭示了人类世界的第一原理——熵增。

好的会变坏,生会死,年轻会衰老,牢靠会腐朽,钱会变成渣。

黄金,作为大自然的区块链,元素周期表上颜值较高的一个,自古以来的价值共识,似乎成为了这个泥沙俱下(但又在科技驱动下迅猛向前)的世界的浮标之一。

(本文不构成任何上文提及资产的投资建议。)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