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5月 22日 下午11:13
spot_img

“男玩EDC,女玩TANGLE”,昔日边缘品类正变成现代文玩掌中宝


文 | 玩世代

“盘串”在年轻人身上血脉觉醒。

前有Apple watch上敲木鱼攒功德、雍和宫手串抢断货、萝卜刀风靡校园,后有号称「男性专属潮玩」的EDC玩具卖到数千元。最近办公室还流行起一种扭扭乐tangle玩具,看起来像塑料头绳,能卖到百元。

这些隔三差五就曝出来的“赛博文玩”新物种们凭什么火?

其实一批当代年轻人早就悟了。《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千金难买我高兴成为当下一股消费理念,近三成的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消费。

精神世界“缝缝补补”,小玩具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物理外挂。但这些“盘器”已然超越了功能性小商品本身,形成了另一套商业叙事:表达态度的人体器官,混圈子的社交货币,一类时尚筹码。

「男人减速带」比想象中的还值钱

上周末,上海举办了国内EDC 圈最大的展会活动,号称掏空男人钱包的展会。今年有50家商户参展带来了新品。这些“精工铁疙瘩”,一眼看上去都不知道怎么下手,但却是不少人抢购的目标。展会还没开门就排了一大堆年轻男士。

连“在直播间帮大家纾解人生困顿”的李诞也对EDC长草,在展会上泡了两个多小时。不久前他还在社交媒体一口气开箱了十多个EDC玩具,向网友安利“早晚也是要玩核桃的,这个(比文玩)还是便宜,值得一试”。

有人告诉我,这是目前男性扎堆的新式潮玩。所谓EDC是“Every Day Carry”的缩写,指那些每天都随身携带的小玩意儿,起源于欧美。原本指代小折刀、小手电、钥匙扣这些小工具。后来随着大家对工具颜值与可玩性需求扩大,衍生成了现代文玩。包括指尖陀螺、磁吸推牌,以及按压玩具、金属筹码币等。

最简单的玩法就是将推牌在手中来回推动,感受其流畅的手感和独特的声音。“随时随地拿出来打发时间”。

仅仅一年爆发,市场就把EDC玩出了十八般武艺:放在手里能转的、能推的、能搓的、能甩的,玩法各异;手感有的紧实、有的粘糯,再加上把玩过程中产生的咯哒声,构成了随时随刻的ASMR。社交媒体上大家用“男性减速带一碰上头,无敌解压的标签来定义EDC。

市场上EDC玩具价格千差万别,入门款只需三四十元,贵的能到数千元。去年曾有款国产单品售价1199元,后来二手市场一度升到3000元。

有博主在EDC展会上走了一圈,“随便买几个就上万了”。路人看客直呼“优质韭菜的收割地”。

淘宝披露,EDC的消费主力,男性用户超七成,18至40岁的人群为主。去年超3万消费者在EDC品类投入超万元

都说消费市场价值「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但EDC着实给了个大反差。

将EDC定义为潮玩不无道理:一个是稀缺,一个是圈层文化

有博主给新人指路,“入门先入群,让老人带着买,还得多加几个品牌群”。想要购买新款,得在群里接龙预订;有的限时不限量,有的只开放VIP渠道、或抽签、盲盒销售。也就是说,早期发售款会很快断货,新晋玩家只能溢价收购。

正像是泡泡玛特的商业哲学只让市场七分饱,EDC商家也精于商业运营:小批量发售、打上限定编号,再加上在产品上堆料、堆技术工艺、堆设计和文化概念,最终营造收藏属性和价值认同。

随着EDC进阶,玩家也会看重风格和品味,追求个人定制,玩改装、涂装,还可以更换配件,自己调整手感和声音反馈。有的玩家还会找手艺人给自己的推牌做封晶、雕刻、镀金等等改造,像汽车改装一样做创作。

不过这场「由复购为核心不断扩张的圈层文化」商业叙事,最终还是要落到扩圈上:能否持续地吸引用户。

这也是EDC当下面临的问题,囿于小圈子。大量分散性个体小规模商,过去较为依赖私域转化,欠缺有效商业运营开发能力,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头部数得上“品牌”的也就唯一二。今年不少商家开始转战布局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着力内容推广拉新。去年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4》热播,“哥哥们的专属定制”为产品扩圈推了一把。

2024年淘宝上涌现了5000个EDC工作室和个体商户,EDC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532%,仅10月就产生4个百万级新单品,畅销品在30秒内产生400万成交。

不过价格偏高,仍然把“看不懂”的大多数人拦在市场之外。

有网友调侃:EDC最原始的魅力还得是小文具,“一把得力美工刀推起来也很解压”。

解压的尽头是「时尚单品」

从EDC上就能看出来,如今的减压玩具早就不是单纯的“治愈系”,功能性细分品类。它已经是流行文化下的合流,与审美和颜值、社交货币、收藏文化等多元属性密不可分。

有朋友给我晒出了一条弯弯曲曲塑料胶圈。这玩具名叫Tangle,由18 个分段式弧形模组拼接而成,可以自由旋扭出无限造型。

玩法很简单:放在手里捏来捏去、挤压揉搓来“盘它”;表面凹凸不平,颗粒感、纹理感,带来不同触觉刺激,达到精神马杀鸡的目的。小红书上2000+种草帖疯狂安利:”比抠头皮体面,比捏泡泡纸持久,专治开会时无处安放的手贱焦虑。” 

Tangle进入中国后,义乌们开始打起“扭扭乐”的名号卖同款,仅小红书就有7000+商品,价格打到4元钱,热卖5万件。

但这并不妨碍Tangle的火,官方最贵一条卖到百元,上百人蹲在代购群等着每周开团,个别款价格翻倍。

Tangle之所以能保持尊贵身价,主要是“持证上岗”。其特定系列拿到了美国FDA医疗器械注册。靠着这张证,Tangle打入了校园和心理咨询机构。美国的教育工作者用Tangle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心理诊疗师也为品牌扛大旗。

官网直白的描述:为手部治疗、轻微压力缓解、戒烟、精细运动技能的磨练等提供了可扭曲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法。

「治疗坐立不安的玩具」或许是一个足够理性的价值支撑,但能让女性偏爱的理由,离不开审美主义&时尚概念嫁接。

Tangle的产品原型来自于雕塑家Richard X. Zawitz在1978年创作的一项艺术品,类似于莫比乌斯环式的金属艺术雕塑。这个汲取东方哲学内涵的设计,使Tangle多了一层艺术化包装

后来Zawitz把雕塑开发成了缩小版的玩具,带着Tangle跑展会,被玩具商相中签约。后来投放到美国沃尔玛,三年半卖出了900万只。Zawitz在采访中提到,“Tangle成为唯一一款同时在沃尔玛收银台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商店出售的玩具

2025年3月,Tangle 官方旗舰店入驻中国,只上了11个商品链接,5天卖了2000件。

追随它的盘友们开始显露“颜值控”,一边骂着丑东西,一边受明星晒图所影响,狠狠买。不同系列的Tangle拆开重组成Tiffany蓝,颜色互相组装玩混搭。一些年轻女性爱好者将Tangle当手环、choker项圈、挂件、配饰。治愈系玩具与审美主义融合,变成穿搭,变得不可或缺。这不是功能性小商品,而是新的人体器官啊!

 在发展历程中,玩具代理商ZURU重新包装了Tangle,开发了多样性款式,如Classic、Crazy、Crush、Wild和收藏系列等。2023 年品牌推出了毛绒材质,又加入了卡通形象的设计。香港发售的Tangle也衍生出了「手机支架」和「手机链」的系列。

“买过金属色,也要搭配上条糖果色,用过了软的,就要试试硬的”。各种材质样式,包括金属、夜光、温感变色、夜光、植绒等,不同材质和触感延展产品概念,促使购买行为无限循环。

一条20年前和海绵宝宝的Tangle联名,塑料感扑鼻,ebay上最高挂出500元高价,仍然有“接盘侠”跃跃欲试。人们在潮玩上的收集癖,又在Tangle上重演

这其实与PopSockets的「衣橱理论」不谋而合。PopSockets(泡泡骚)能把手机支架卖到上百元,靠的是网红品牌溢价加持,打造成潮流单品。公司亚洲主理人Jia Yu曾提到,“包括手机壳、手机挂件、手机链,这些足够精妙的小商品组成了新人类的穿搭”。“今天穿蓝色ootd,就要搭一件配得上的手把件”。

不久前PopSockets官宣了一份解压套餐:手机支架+TANGLE,更让“美丽丑东西”又多了一份心理认同,一张潮流标签。

从「为快乐消费」到「快乐的消费」

「情绪价值」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商业金字招牌。

Allied Market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解压玩具市场规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预计到2028年将以8.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达到150亿美元。这个边缘品类正向百亿级产业进发。

去年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火成“爱因斯坦同款病”,社交媒体单平台浏览量上亿,“网友前赴后继给自己贴标签”。于是商家跟着网络情绪走,死磕功能性:手作球、磁力球、感官石(也叫触感石)、扭扭乐等诸多细分品类,把自己锚定在“对抗分心的物理外挂”、“人类猫抓板变背书神器”、“分心克星”等功能性细分赛道。

商家们深谙情绪价值之道,像手机支架这类3C配件也加入旋转部件等创意玩法,专门开发给那些手指头闲不下来的人。

最近连MUJI也蹭热度,给自家宠物玩具打上“人类捏捏”的营销标签。(捏捏:减压玩具一类细分品类)

当物质丰裕遭遇精神贫瘠,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商品,实则关乎人们内心秩序的重建,关乎审美、关乎价值认同…这些深层需求构成了现代人“数字禅修”的工具。

人们追逐一个又一个流行新品,不断买入,永远渴求。

这些减压玩具真的能买来快乐吗?

或许,追逐潮流本身也是一种“情绪解药”。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