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5月 17日 上午7:23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上海证券报

12 帖子
0 意见

56.0%!沪深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交答卷”

新华财经上海4月30日电(记者 梁银妍)截至4月30日,沪深共51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根据年报数据,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74%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48%的公司盈利正增长。 分行业来看,28个实体大类行业中,农林牧渔、电子、交通运输、汽车、商贸零售等行业增幅靠前;金融业实现净利润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三季报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GDP的56.0%,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4.9%,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看科技创新: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新兴产业 上市公司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国中车发布最新一代CR450动车组样车,继续引领全球先进水平;中国交建勇担开路先锋,成功研制“天山号”“胜利号”硬岩挖掘机,将穿越天山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20分钟……上市公司正接连破解科技创新难题。 截至2024年底,超半数上市公司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新上市公司中超八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八大行业,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一方面,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保持高位。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研发强度)的2.6%,较2023年提升0.1个百分点。研发强度大于10%的公司家数占比16.1%,较2023年提升0.3个百分点。科创板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9%,研发强度保持在10.8%的高位。 另一方面,AI带动电子通信上下游维持高景气。2024年,半导体、消费电子行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2%、8.0%,带动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2%、12.9%,高居各行业前列。 具体看,国内“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算力及终端应用需求快速增长,AI算力龙头海光信息、浪潮信息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2.9%、28.5%,AI存储器公司兆易创新净利润同比增长584.2%,智能穿戴领域恒玄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272.5%;下游消费电子需求增长带动铜、铝价格大涨,工业金属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0.6%。华勤技术、蓝思科技、工业富联营收分别增长28.8%、28.3%和27.9%,拉动工业金属龙头紫金矿业、洛阳钼业、中国铝业净利润分别增长51.8%、64.0%、85.4%。 看实体经济:消费、出行、出口各有亮点 上市公司也是实体经济“基本盘”,其年报数据反映出诸多经济亮点: ——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商品消费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以旧换新”“国补”政策激发居民部分耐用品消费需求,家用电器、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1%、11.1%,较三季报提升1.7和1.5个百分点。受猪周期利好与降本增效双重驱动,养殖和饲料公司大幅扭亏。食品饮料行业继续发挥消费压舱石作用,净利润同比增长5.6%。 ——社会出行逐渐修复,客运货运日益活跃。2024年,地方消费券政策陆续推出,带动居民出行持续修复,交通运输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5%;机场、航空公司业绩持续向好,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5.6%、69.3%,旅游景区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0%。生产流通逐步活跃,快递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7%和22.7%,航运港口行业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1.0%。 ——出口出海进程加速,境外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达14.3%,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行业的境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在10%到30%之间。 商品出口加速转向业务出海,2024年底,63.0%的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海外业务或产能,较年中增长2.1个百分点,如亿纬锂能匈牙利近百亿元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获建设许可;厦钨新能与法国ORANO集团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电池正极、前驱体项目总投资达15亿欧元。 此外,金融业业绩回暖,也将进一步增厚服务实体经济“安全垫”。2024年四季度,在稳增长政策发力下,资本市场延续良好预期。券商、保险公司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0%、110.0%,增速较三季报提升17.4、6.8个百分点。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三季报下降1个BP至1.15%,净息差下行速度趋缓,全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1%、2.3%,较三季报提升1.1、0.9个百分点。 看企业发展:增强效能、重视回报、提高质量 上市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基础。从2024年年报来看,一方面,上市公司呈现出“增强效能、重视回报、提高质量”三方面特征。 在增强效能方面,上市公司回款速度加快,现金流压力有所缓解。2024年四季度,财政推出“6+4+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进一步为地方发展减负担、增动能。年报显示,地方化债、清欠工作持续显效,实体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三季报的53.0天降低至50.4天,其中民企回款天数由62.1天缩短至59.5天,承接政府业务较多的国有企业由48.0天缩短至45.6天。实体上市公司现金流压力较前三季度有所缓解,经营现金净流入同比降幅收窄11.8个百分点至4.2%。 在重视回报方面,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再创新高,回报投资者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3472家沪深上市公司宣告年报现金分红,金额合计1.66万亿元。叠加前期中期分红,2024财年分红金额合计2.39万亿元,同比增长7.2%,沪深300股息率3.59%,均创历史新高,为投资者带来“稳稳”的幸福感;近五年来,两市累计分红超10万亿元,分红金额连续五年超过当年再融资额。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2024年共披露1470单回购计划,金额合计2123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2.1倍和1.5倍。 具体来看,2024年共985家上市公司宣告中期分红,金额合计6994.7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2023年的4.3倍、2.7倍,贵州茅台、长江电力等“现金奶牛”实现历史首次中期分红,三七互娱、玲珑轮胎年内宣告三次中期分红,迈瑞医疗、顺丰控股等60家公司年内宣告两次中期分红,336家公司披露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同比增加154.6%。近千家国企2024财年合计分红1.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62.8%,其中,六大行分红4206.8亿元、“三桶油”分红1819.7亿元、三大运营商分红1293.7亿元。 在提高质量方面,常态化退市局面逐步形成,资本市场吐故纳新持续显效。2024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截至4月30日,2025年共有22家公司确定退市。其中,重大违法类退市2家,财务类退市9家,交易类退市8家,主动退市公司3家,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断畅通。此外,在退市新规震慑下,多家公司主动提质增效,预计32家公司将在今年5月底前撤销风险警示。 业内专家表示,上市公司通过聚焦主业、内控整改、破产重整、融资重组等方式改善基本面,实现了风险化解与质量提升。出清与救助并举,将不断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整体向好。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国际油价大跌背后

新华财经上海4月29日电(林玉莲 陈其珏)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经济运行情况风向标之一,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牵动着各方神经。随着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上“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打破多年“减产保价”惯例,宣布5月将大规模增产形成的下跌合力,国际油价自4月开始经历了一轮暴跌,WTI油价一度跌破60美元/桶。 对于国际油价未来走向,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全球博弈加剧与贸易谈判节奏未来仍将持续扰动市场,今年国际油价或宽幅震荡,尤其要警惕“对等关税”政策后续走向、霍尔木兹海峡潜在冲突及“欧佩克+”内部补偿减产带来的极端波动。 油价大跌“三重门” 今年4月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5月交货的WTI油价从4月2日收盘价71.71美元/桶跌至4月8日的59.58美元/桶;6月交货的布伦特油价从4月2日收盘价74.95美元/桶回落至4月8日的62.82美元/桶。截至4月25日收盘,WTI油价为63.02美元/桶,布伦特油价为66.87美元/桶。 “本轮油价大跌直接的导火索是美国出台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石油流通协会副监事长兼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董秀成说。 多位专家认为,“对等关税”政策加剧了市场对全球贸易萎缩和经济衰退的担忧。原油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大宗商品,常被视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下,原油需求受到冲击。 而供给端的意外变动则进一步加剧了跌势,背后反映出全球博弈的加剧。4月初,“欧佩克+”的一份增产声明掀起市场波澜。“欧佩克+”宣布将于5月实施相当于3个月增量、总计41.1万桶/日的产量,相较原计划的13.8万桶/日,增产幅度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东北证券先进材料及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杨占魁分析称,这一决策打破了“欧佩克+”减产限产以稳定油价的固有形象。 在他看来,“对等关税”政策或为促使“欧佩克+”超预期增产的直接原因。在“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及原油市场需求造成显著冲击的背景下,继续实施“减产保价”策略或不再具备经济合理性。 长江证券石油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魏凯认为,过去几年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通过超额减产丧失了较多的全球市场份额,此次增产实为“欧佩克+”内部利益的再平衡。在此过程中,沙特阿拉伯希望通过增产拿回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其他“欧佩克+”成员国执行“补偿性”减产。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欧佩克+”内部对“补偿性”减产存在一定分歧,最后导致该组织超额增产,同时叠加贸易摩擦,进一步导致油价下跌。 公开资料显示,近期欧佩克下调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看空全球经济前景。其在4月《石油市场月度报告》中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30万桶/日,较3月的预测减少15万桶/日,并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1%下调至3.0%。 国际油价的第三个变数是乌克兰危机终结的可能性。日前花旗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如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计划成功,西方可能会解除对俄罗斯的部分制裁。届时,俄石油生产和出口或大幅提高,将进一步改变全球石油供应格局。受此影响,下半年布伦特油价将在每桶60美元至65美元之间。 和历次油价暴涨暴跌的故事类似,做空力量在本轮国际油价下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原油投资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投机资本在市场上大肆做空,成为油价下跌的幕后推手。数据显示,4月3日以来,油价看跌期权价格飙升10倍,市场恐慌情绪快速扩散。大量资金从原油市场撤离,进一步推动油价下跌。 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加剧市场震荡 油价大幅下探,市场持续担忧,历史上的几轮极致行情会否再现?对此,大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国际油价会保持震荡,但不会重回历史低位。 与历史上几次油价暴跌相比,本轮行情呈现出鲜明的政策主导特征。杨占魁认为,2014年及2016年的油价暴跌缘于美国页岩油革命带来供给过剩,2020年则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导致需求骤降。而本轮下跌既无技术革命颠覆供给,也非突发需求崩盘事件,更多是美国政策引发的需求预期紊乱。 “当前,市场多空因素交织,本轮油价下跌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悲观。相比之下,2016年、2020年时市场一致看空。”杨占魁说。 此前,摩根大通下调了今年的油价预期,将布伦特及WTI油价预期分别下调至66美元/桶和62美元/桶。 董秀成认为,今年市场将宽幅震荡,但目前判断油价是否迎来拐点为时尚早。预计今年油价平均水平将低于2024年。 魏凯表示,如果“欧佩克+”内部就“补偿性”减产达成一致,部分国家配合“补偿性”减产,沙特阿拉伯降低增产的力度,油价或将升至70美元/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表示,如果贸易摩擦持续,油价或进一步下跌至每桶30至40美元的区间。 石油专家钟健认为,由于外部事件的不确定性,目前尚不能判定油价底部。若不再有其他意外事件发生,WTI油价的中枢价应在60美元/桶附近。 展望后市,5月“欧佩克+”内部会议及美国和伊朗关系变动是关键观察点。魏凯称,如果“欧佩克+”在5月内部会议上分歧减弱,将对油价上修构成利好。 董秀成和杨占魁认为须关注美伊近期谈判情况。如谈判未能达成一致,伊朗或将封锁“世界石油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从而引发油价飙升。 “真正对油价走向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若政策发生重大改变,转向大幅宽松,国际油价有望再现‘货币之水大幅推高油价之船’的局面。”钟健说。 油价大跌是一把“双刃剑” 国际油价大跌,对我国能源战略和政策取向会有哪些直接影响? “我国年进口超5亿吨原油,外汇支出逾千亿美元,是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油价下行将有效改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董秀成表示,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国际油价走低对我国具有利好效应。在当前环境下,能源成本下降会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经济复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油价大跌一方面对传统能源产业构成直接冲击,石油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进而影响其投资;另一方面可能延缓能源结构转型进程,当化石能源价格过低时,市场经营主体推进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或不足。 “石油安全极为重要,最近二三十年,相关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林伯强表示,能源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重点布局的工作。 魏凯认为,长期重点布局有两个方向:一是炼厂调整产品结构,进行减油增化;二是无论油价高低都会持续加大对天然气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链安全方面。在地缘博弈深刻重塑全球经贸格局的背景下,国际航运物流链的战略价值正从传统经济通道向国家安全维度跃升。个别国家通过整合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监测网络,结合算法规则定制化分析,持续将其转化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技术抓手。此类行动不仅威胁相关国家能源供应链安全,更暴露出数据主权领域的新型风险。”钟健说。 钟健认为,我国亟须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航运数据采集与发布系统,打破对AIS等外部技术体系的过度依赖,并建立由国家级机构主导制定的数据分类标准及跨境流动规则,防范战略数据外泄风险。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面对国际油价大跌,既要抓住低油价窗口期扩大战略储备,也要通过碳机制等维护新能源发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